【大兴调查研究】挑起为农“扁担” 擦亮“金字”招牌——从“静宁模式”看全省基层供销合作社改革实践
【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
【大兴调查研究】
挑起为农“扁担”擦亮“金字”招牌
【资料图】
——从“静宁模式”看全省基层供销合作社改革实践
静宁县农户只需要给供销社打一个电话,就可以坐等优质农资和日用品送货上门。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洪文泉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洪文泉
高柜台,旧货架……供销合作社这个紧密联系政府和农民的“金扁担”“红背篓”,曾一度因为体制不顺、层级松散、综合服务能力弱等诸多原因,淡出人们的视野。
全面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成了各级供销合作社发挥独特优势、激发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的必然选择。
作为一个传统农业省份,近几年,甘肃供销合作社系统综合改革的思考和实践从未停步。
“改造自我,服务农民。”静宁县供销合作社整合盘活社有资产,成立覆盖全县24个乡镇的基层供销合作社,组建运营供销集团……通过系列举措,重构起县、乡、村三级供销惠农综合服务网络,在全省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工作中独树一帜。
如何让供销合作社这个“金字”招牌在新时代重新发挥作用?带着问题,记者走进静宁县,探究供销改革路上的新思路和新做法。
破局:重拾阵地构建基层供销网络
一场夏雨过后,静宁县双岘镇供销合作社的农资销售大厅里灯火明亮,销售员李艳艳正在为前来购买农资的群众耐心介绍产品。
大厅里各种化肥、农药一应俱全,但对于群众来说,低于市场价格、免费送货上门的便利才是让他们选择这里的主要原因。
“以前可不是这个样子,群众要买几袋化肥,就得坐车去县城,价格贵不说,质量也没保证。”静宁县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党组书记、理事会主任李双雄介绍,县社发挥组织作用,协调农资出厂直供到村,镇社组织各村团购,节省的费用成本让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
“从‘守摊子’到‘摆摊子’,改革的第一步就是解放思想。”李双雄说,2018年,静宁县利用供销合作社固有资产和乡镇闲置公共场所,一次性成立覆盖全县24个乡镇的基层社,重拾为农服务阵地。
同年,县委县政府将成立的静宁县国有企业农投公司划归静宁县供销集团,并成立静宁县农业产业开发有限公司,在全县各乡镇成立由乡镇供销合作社领办、村集体出资的乡镇产业公司。
乡镇供销合作社、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同步发展,让静宁县构建起以县供销合作社为主导的行业指导线和县供销集团为支撑的经营服务线“双线运行”机制。
“原来,农产品上行不畅,卡在‘最初一公里’;日用品进村滞后,需要打通‘最后一公里’。”李双雄说,在脱贫攻坚进程中,静宁县供销合作社通过组织体系直供,解决了困扰当地农村许久的物资流通难题。
思路理得清晰,行动变得有力。如今在乡村振兴中,静宁县基层供销合作社发展多点开花——
双岘镇供销合作社推行“县社+镇社+村委会+农户”发展模式,建成村级综合服务社12个、农民专业合作社23个,把“烂摊子”变成集农资销售、农技推广和农机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为农服务平台。
威戎镇武高新村旁的中部乡镇综合服务社,不仅配备标准化仓储、农机供应站和附近村镇唯一的日用百货综合超市,还开设“庄稼医院”,为农民生产生活提供从种到收、从技术服务到农资供应的“保姆式”服务。
余湾、三合、治平等基层社将原经营场所改造升级,实现了从农资配送等传统业务向测土配肥、无人机统防统治、产销对接、日用品配送等新业态的升级。
一时间,以流通骨干企业为支撑、县城为枢纽、乡镇为节点、村级为终端的三级县域流通服务网络逐步建立完善。
供销合作社,这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名字再次走入农户生活。
发展:依托资源做好为农服务保障
基层供销合作社建起来了,“老破小”变成了大平台,县、乡、村三级流通网络初步成形,但好硬件还需要科学管理和规范经营,才能真正发挥为农服务的作用。
“走出门‘摆摊’不难,难的是要让偌大的供销合作体系运转起来,再次建立与农民的利益联结。”静宁县供销合作社副主任时智敏说,当地探索出统一管理、统一服务、统一经营的“三统一”模式,确保供销合作社有制度、有阵地、有队伍、有经营、有标识。
不能拿着国家资源和群众信任“赔本赚吆喝”,这是静宁县供销合作社改革实践中上下一致的认识。
短短几年,静宁县委、县政府先后出台一系列政策,从全县调剂年轻干部进供销合作社,引进企业管理、电子商务、农村金融等方面专业人才,为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提供了全方位的保障。
“始终以市场需求和农民需要为导向。”时智敏介绍,静宁县供销合作社围绕全县农业主导产业提升现代化服务能力,打造“南果北牛”格局,在全县领办创办专业合作社92个、联合社6个,培育国家级示范社2个,实现全地域特色农产品全覆盖。
静宁县供销集团投资3000万元建设的甘肃雄康牧业平凉红牛标准化养殖示范基地,集研、养、教、售于一体的综合生态养殖示范基地,目前存栏700余头,初步形成了优质肉牛繁殖、育肥、屠宰、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化经营体系。
按照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思路,静宁县供销集团投资建设集现代食用菌种植、精深加工、农作物秸秆循环综合利用、生物菌肥生产于一体的食用菌产业园。建成以来,每年解决当地群众长期就业150余人,实现务工总收入300万元,辐射带动全县其他乡镇建设食用菌种植大棚73座。
“北纬35°苹果谷”“静富民”“平凉红牛”……静宁县供销合作社全力打造地方名优特色产业品牌,先后获得认证无公害农产品4个、绿色食品3个。
入股分红、土地流转、订单收购、劳务用工、产业帮扶……有了产业这个发展抓手,静宁县供销合作社在服务产业发展、助推乡村振兴方面下足了功夫。
近年来,静宁县供销合作社累计收购农特产品12万余吨,收购农特产品废旧果木枝2万余吨,为村集体及农户分红905万元,带动3000多户农户增收。
提升为农服务能力,必须跟上现代农业发展的脚步。
午后时分,八里镇红林村2000亩统防统治示范田里,两台大型飞防无人机正在田间作业。飞手李红亮站在田边,仅用15分钟就能完成25亩地的农药喷洒任务。
静宁县供销合作社组建农机专业合作社和农机专业服务队,开展大田托管、统防统治、农化服务、订单农业、示范田示范园建设等“一站式”服务。去年,建设示范园示范田4000余亩,无人机统防统治14.9万亩次,完成订单农业2930亩。
基层供销合作社在履行供销合作主责主业的同时,在劳动、资本、土地、产业等多方面展开,通过整合快递收发、生活缴费、农业保险等便民服务,变成了当地群众离不开的生活保障机构。
探索:数字赋能打造“网上供销”平台
供销合作社是党和政府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载体,其发展直接影响到为农服务的质量、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
“商业模式和消费方式的深刻变革为我们的发展带来更多思考。”李双雄介绍,依托逐步健全的实体供销网络,静宁县供销合作社加快发展数字供销和农村电子商务,形成网上交易、仓储物流、终端配送一体化经营。
位于县城东关的供销农业生产资料有限公司里,成吨的化肥和地膜整齐地码放在仓库中。负责人王维杰介绍,目前在库化肥有400多吨,今年春播期间,公司为全县农户提供了1500吨化肥。
网上下单、仓储配送、免费送货……在静宁县城区乡镇,群众只需要“动动手指”,优质农资和日常用品就能在最短的时间里送达家中。
当数字化、信息化手段得到集约化管理、市场化运作,静宁县供销合作社的“网上供销”建设发展迅速。
“我们不仅有高山有机的优质小杂粮,还有纯手工制作的粉条和胡麻油。”在三合乡小杂粮生产基地的销售大厅里,主播柳婷婷一边直播带货,一边安排同事打包发快递。
三合乡供销合作社依托小杂粮种植优势,打造种植、加工、线上线下销售一体的小杂粮特色产业发展链条,带动2100余户农户参与其中,对接电商平台销售农产品120多吨,累计为村集体分红48万元,为农户分红107万元。
在改革发展的实践中,静宁县供销合作社充分发挥社有企业政策优势,组织全县10余家供应商入驻“京东”“抖音”等网络平台,上架80余种地方农特产品,2022年实现销售额1840万元。
“农业社会化服务平台”“牛产业智慧信息平台”“农产品产销对接平台”……如今,静宁县供销合作社已建成14个“数字供销”应用平台,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服务“三农”深度融合。
“我们努力做到每一个平台都要同时具备行业特色和地方特色,精准区分受众客户。”李双雄介绍道,“数字供销”平台集农化服务、农技服务、产销对接、再生资源等诸多服务于一体。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坚持为农服务和政事分开、社企分开,持续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对于甘肃供销合作社系统而言,要重拾“往日荣光”,再度发挥服务“三农”主力军作用,改革的路还很漫长。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静宁县供销合作社在实践中解放思想、创新理念、勇于开拓的经验和做法,为全省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做出了积极探索。